總稱呼。
若要追究這六姓的淵源,可說全是炎黃子孫,他們世代留傳,綿延不絕,子孫遍佈中國各省和世界各地,是我中華民族中一個優秀昌盛的大族群。若要進一步探討各姓的本源,可說姓洪的是古時代堯帝的水官共工的後代。姓江的為虞朝伯益的後代,姓翁的開姓於周朝。姓方源于周方叔。姓龔者出自于晉朝龔堅。而姓汪是魯汪侯的後代。姓以上所述各姓的來歷,都是有歷史可考據的。
到了宋朝,有一位姓翁的祖先—翁乾度公,生了六個兒子,分為六個姓和上述說的六個完全相同,他們都在中國南方定居,以後散居各地,到處都有六桂的後代。目前,各地的六桂子孫,為了追思祖德,敦親睦族,都聯合了六桂宗親,設立祖堂,成立宗親會,刊印族譜,來表彰祖先的功績,勉勵族人,發揚光大。現將分姓史料分述如下:
在周朝,昭王有個兒子名叫翁溢,字庶任,封官于翁山地方,即現在的山東青州鹽官郡,翁溢死後追封為端明王,為翁氏之元祖。傳了廿四代彌倫公,正是周赧王(公元前二五六年),當時政治衰微,天下紛亂,諸侯互相侵奪,殘暴無道,彌倫公十分憤慨,退避隱居,過著平民生活,不久後周朝滅亡,彌倫公的子孫,仍然守著姓翁。
更歷至五十代(翁氏始祖二十七代)弘公,字用拓,為楚國左丞相,居梁之原城,為梁之原城開基始祖。至八十三代(翁氏始祖六十代)軒公,即唐朝太宗貞觀年號(公元六二七年),皇帝封他甲榜進士,封為閩州刺史,後遷居福建莆田縣竹嘯庄,這便是翁氏入福建(閩)的始祖。
在莆田又傳了十一世茂禧公,即唐朝宣宗大中年號(公元八四七年),被派到泉州當官,從此居住在泉州,他的二位孫子維癢和維序得到賢母教導有方,都得到功名,作了大官,甚得多人稱讚。接著又傳到第八十四世祖(翁氏始祖六十一代)何公,字天祿,居莆田竹嘯庄,為莆田始祖一世,即唐朝庄宗,同光年號(公元九二三年),過五代後傳至乾度公時,即後晉朝高祖天福年間(公元九四一年),官拜補闕郎中,娶陳氏為妻,生六個兒子,時因事亂,胡夷侵犯,六兄弟被迫化姓逃難。
長子名處厚,字伯起,宋朝太祖皇帝建隆元年(公元九六O年)中了進士,朝廷封他承議郎、尚書、禮部、員外郎兼殿中丞上柱國的官,還賜予紅色緋魚袋,並賜姓洪。當胡夷入侵時,逃到甘肅敦煌縣,鳴沙山之麓,廣納天下義士,取堂號為敦煌,居住在朱紫坊。
次子名處恭,字伯虔,宋朝太祖雍熙二年(公元九八五年)考中梁灝榜進士,封授泉州法曹,娶林氏為妻。分姓為江。後逃至山東濟陽,一年後得悉四弟化為方姓在山東練兵賽馬後,率領部隊遷入河南與四弟相應抗敵,取堂號為濟陽,居住在淮陽。
三子名處易,字伯簡,宋朝太祖建隆元年(公元九六O年)與長兄同榜進士,授官劍南少尉,不改翁姓。取堂號為鹽官,居住在竹嘯庄,當胡夷入侵時,奉命率軍應戰,為掩護父母兄弟後撤,苦戰中壯烈犧牲,此可歌可泣的史跡,為後人所敬仰。
四子名處朴,字伯惇,宋朝太祖開寶六年(公元九七三年)考中進士,也被任命為泉州法曹,娶陳氏為妻,分姓為方,與三兄同住竹嘯庄,後逃至開封府隱居,痛失三兄後整軍再戰,二年後進攻胡夷,經三年苦戰,後聯合二兄雙面夾攻,終攻克洛陽,定名河南,並取堂號為河南。
五子名處廉,字伯約,宋朝太祖開寶六年(公元九七三年)與四兄同科考取進士,官至大理司有直監察御史,娶陳氏為妻,分姓為龔。當城池失陷時,與六弟扶雙親匆促撤走,越湖北省到武胜關,適中胡夷之伏,奮勇抵抗,後不知其弟及父的下落,無奈乃單槍匹馬,扶老母衝出重圍,逃至武陵山,後復定中原,取堂號為武陵。
六子名處休,字伯容,宋朝太祖雍熙二年(公元九八五年)與次兄為同科進士,官至朝散郎,韶州判官,娶陳氏為妻,分姓為汪。自與五兄扶父母避難中途分散後,與父脫險,沿途賣文墨為生,至江南定居,取堂號平陽,教民耕織達十多年,獲得群眾愛戴,後受命治閩,移居福建省,興化府莆田縣,政績遠播。
時因為六兄弟都是正榜進士,榮華顯貴,人人讚美,盛極一時,故稱其為「六桂聯芳」,當時皇帝曾賜建石碑,記載光榮事蹟,矗立在莆田境內,永恆留念。始祖乾度公(第十五世祖),壽終是邦,葬在縣之西南黃峰山,欽賜祭葬,立石為碑。敕封「六桂坊」,共四十八個字。魏峨矗立,窀穸廣大,中有律詩一首,誌之於後,始祖乾度公在莆田縣去世,為六桂開基之祖,今遺跡仍聞存在,是故六桂分支,溯本追源,確係同宗共族,請參閱「祖墓遺詩」:「落地三朝語不通,生枝是姓公羽翁。諸子流傳分六姓,兄南弟北各西東,枝分南北東西省,六桂原來是一宗。但願兒孫知同族,婚姻嫁娶無亂鋼。」,足以明白。
0 komentar:
Posting Komentar